防火 风火山墙、观音兜

材质:玉石
年代:未知

宅院的空间,可以分为厅堂和院落两部分。吴地的住宅,普遍采用硬山顶。换言之,厅堂的左右两侧,都以砖墙遮蔽,称作“山墙”。

沈柏寒故居 山墙;春在楼 山墙


传统建筑,屋脊、屋面之下就是木质的檩。檩又与其他梁柱相连。在吴地,越是靠近村镇中心,住宅密度就越高,远远看去,每家每户的厅堂几乎连成一片,因此不得不考虑防火、隔火的方法。于是,有些厅堂会将紧靠邻宅的两侧山墙中央部分加高,使其能够遮挡住屋脊,并且在山墙上也一样盖瓦甚至筑脊。这样,一旦发生火灾,山墙加高的部分就能阻隔火源,防止大火蔓延。因为这个作用,所以俗称为“封火墙”(也作风火墙)。


这种封火墙,较传统的做法,是将山面正中央砌筑得高一些,再向两边缓和地过渡,最终与屋面融为一体,形成一个柔和的曲线;如同观音菩萨身上盖了一块布,头和肩膀都遮在布下,所以故民间把它称为“观音兜"。


黄氏宗祠 观音兜;叶圣陶纪念馆 观音兜


大约从清代开始,吴地出现了一种新的山面做法,其造型是在屋面上方,砌出形如阶梯的曲尺形的山墙。这种做法,大概是东进的徽商带来的;在徽州地区,因其两角如同马头,被称为“马头墙”。


徽州正宗的马头墙,往往以其最中央、最高的一级“台阶”最为宽阔,甚至可超过其他各级宽度之和,高大气派。然而,这种做法并不适合吴地;因为吴地近海,夏季台风盛行,这种宽阔的大墙受力面积大,容易坍塌。所以,吴地的马头墙往往把中央一级缩窄,而将两侧各级“台阶”伸长,使其坡度均匀,有如锯齿。这种经过改造的马头墙,就称为“屏风墙”。依据“台阶”数量的不同,有“三山屏风”、“五山屏风”两种。吴地的做法,屏风墙的中间一级,宽度一般只有其他各级的1.5倍。


惠和堂 三山屏风墙(模型)

Audios

相关音频

  • 防火 风火山墙、观音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