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汉代典籍记载:“吴人于砚石(山)置馆娃宫”。砚石山指姑苏之西的灵岩山,吴人自汉代起便开采藏书灵岩山所产岩石制砚。因早期开采区域集中于山下㠛村,故名㠛村砚。后因其外观、质地与山西澄泥砚十分相似,而得名为澄泥石砚。此后数代,关于澄泥砚的记载颇多。
据相关文献记述:“灵岩山下有㠛村,世代以挖石刻砚为业,山南有砚石土地庙,刻砚业供奉香火”。北宋苏州人朱长文《吴郡图经续记》:“砚石山,在吴县西二十里,山西有石鼓,亦名石鼓山,……有㠛村,其山出石,可以为砚,盖砚石之名不虚也”。米芾《砚史》云:“苏州褐黄石硯,理粗,发墨不渗,类蘷石。土人刻成砚,以草一束烧过,为慢灰火煨之,色遂变紫,用之与不煨者一同,亦不燥,乃知天性非水火所移”。清初徐菘、张大纯在《百城烟水》一书中有载:“(吴县)灵岩山,去城西三十里,馆娃宫遗址在焉。石之奇巧者十有八,惟灵芝石为最,故名灵岩。西产砚石,即㠛村石,一名砚石山”。
可见澄泥石备受历代文人关注,澄泥石砚的制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。到了清末民初时期,城内开了大大小小的砚作坊,其作品销售至国内各地及海外,同时出现了众多手艺高超的制砚艺人,共同造就了中国砚史之丰碑。
但随着战火侵入吴县,澄泥石刻业日渐衰落,解放后才逐步恢复生产。与此同时,硬笔书法普及也促使砚台的使用价值逐渐淡出,澄泥石刻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。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越发重视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州澄泥石刻在砚雕的基础上,吸收与苏州水乡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,发展出了包括水盂、砚滴、笔架、印泥盒等其他雕刻品种,丰富了澄泥石刻的表现形式,澄泥石刻由此再度兴起。
近年来澄泥石刻蜚声海内外,成为石雕业中的当家作品,木渎藏书也因此被誉为“石雕之乡”。
《事事如意》纸镇
作品细致刻画古木,遒劲古朴,上有大小柿子,生机盎然。背面也做雕刻,表现木之肌理。保留部分原石石皮,尤显巧妙。
袖珍桃核砚
此砚台尺寸小巧袖珍,上下两层可开合,为石函式砚。通体生动地呈现出桃核的形象,形仿自然,不似而似,颇有情趣。
《荸荠》印泥盒
作品以江南水八仙中的荸荠为素材创作,利用其稍圆的形态,设计成印泥石盒。外形逼真,刻画细腻,口部可以开启,荸荠尖芽部位正好可以抓握提起,十分巧妙。
江南编织系列 6件
用竹、藤、草、绳等材料编织的农具,不仅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,也是对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最生动的诠释。作者深耕“编织”题材,以高超的石雕技法,用文房的形式,并将稻穗、蚕桑、山笋等江南风物点缀其中,作品造型雅致,富有生活气息,寄托了作者对江南农家生活甜蜜而温暖的情感记忆。